声明
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;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,欢迎您与一起交流。
阳朔,位于东北部,属管辖,县城距65公里,独特秀美的山水风光得到了“阳朔山水甲桂林”的美誉(出自吴迈诗《桂林山水》)。建县始于十年(公元590年),距今已1400余年。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,有耕地2万公顷,全县总人口30万人,辖6镇3乡,有汉、壮、瑶、回等11个民族。[1] 2014中国最美丽县名单中, 阳朔以秀领天下美居第一,也有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。电影《 》的播出更使拍摄地阳朔一夜成名,闻名海外,仅那棵著名的每年就为当地创造800万的收益。[2]
中文名称
阳朔县
外文名称
yangshuo county
行政区类别
省管县
所属地区
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
下辖地区
6个镇、3个乡
政府驻地
阳朔镇县前街1号
电话区号
0773
邮政区码
541900
地理位置
桂林市区东南面
面 积
1428平方公里
人 口
30.83万人(2010年)
方 言
西南官话-桂柳片-桂林话、桂北平话
气候条件
亚热带季风气候
著名景点
、、、、等
机 场
火车站
阳朔站
车牌代码
桂c
特产 小吃
金桔、遇龙堡桂花酒、木犀清露
医 院
阳朔县人民医院, 阳朔县中医院
民间艺术
彩调 桂剧
文物古迹
新石器时代遗址 古城墙址
农作物
水稻 苎 黄麻 花生芝麻糖蔗
矿 产
锰、铅、锌、铜、铁、铝土
行政代码
450321
客栈推荐
易素慢生活客栈、易素西街客栈
酒店推荐
兴坪半山云水旅居酒店
目录
1
2
3
▪
▪
4
▪
▪
▪
▪
▪
5
▪
▪
6
7
8
▪
▪
▪
▪
▪
9
▪
▪
▪
▪
▪
▪
▪
▪
阳朔县历史沿革
西汉六年(公元前111年),阳朔为属零陵郡。东汉,属荆州,为始安侯国地。
宋泰始年间(466—471年),改始安郡为始建国,熙平县属其辖地。
隋朝开皇十年(590年)县治由熙平迁今,县衙建于下,以“”谐音“阳朔”为县名。阳朔县因此得名,该名历经各朝,流传至今。
唐朝武德四年(621年),分阳朔县增置县,与阳朔同属桂州辖地。
漓江水路
贞观元年(627年),[3] 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,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。县治在今白沙镇的旧县村南侧。北宋大观元年(1107年),改桂州为静江府。阳朔属静江府所辖。
元朝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改静江府为静江路,阳朔属静江路。
明朝洪武初年,改静江路为桂林府,阳朔县属。
清朝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。
民国2年(1913年)废府设道。阳朔属桂林道,桂林道后改为。15年(1926年)道废,阳朔直属广西省。19年(1930年)属广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(桂林专区)。34年(1945年)属广西省第八区(桂林专区)。38年(1949年)8月属十一(平乐)专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仍称阳朔县,属桂林专区。1968年4月阳朔县属桂林地区。1981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桂林市管辖,成为市辖县,县治不变。[1]
阳朔县行政区划
阳朔县城区
阳朔县治地阳朔镇。辖阳朔、白沙、福利、兴坪、葡萄、高田等6个镇金宝、普益、杨堤等3个乡,99个行政村(居民区)和6个社区,944个自然村(居)民组。1961年5月,将7个人民公社分为17个人民公社(镇),公社以下仍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。
1962年8月,撤销17个人民公社,设立7个区,共辖97个乡级组织。
1968年3月,组成阳朔县革命委员会,撤销7区1镇,建立10个人民公社(白沙、福利、兴坪、、金宝、高田、普益、杨堤、城关、阳朔镇),103个大队,1574个生产队。
1981年2月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,成立阳朔县人民政府,公社、大队成立管理委员会,生产队成立队委会。全县10个公社,共辖105个大队,2183个生产队。
1984年10月政社分开,全县10个人民公社改为10个乡(镇),同时将105个大队改为105个村(居)民委员会。至1985年末,全县辖6个乡(城关、葡萄、金宝、高田、普益、杨堤,4个镇(阳朔、白沙、福利、兴坪),110个村(居)民委员会,962个自然村(街),2314个村(居)民小组。
2002年末,全县共有3个乡、6个镇,99个行政村(居民区)和6个社区,944个自然村(居)民组。
阳朔县地理环境
阳朔县位置
阳朔县位于[4] 东北部,桂林市区南面,地处东经110°13′-110°40′,北纬24°28′-25°4′。 东邻恭城县、,南邻,西界、,北与、接壤,县域面积1428.38平方公里。
阳朔县气候
阳朔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,热量丰富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,温和湿润,四季分明。县内岩溶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夏长冬短,东北、西南部高海拔山区冬长夏短,春秋适中。气候受季风影响,一年的旱、涝、冷、热变化大。
气温
据阳朔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统计,1981年至2000年,年平均温度19.5℃。最高是1998年,年平均气温20.4℃;最低是1984年,年平均气温18.3℃。1月最冷,月平均气温8.9℃;7月和8月最热,月平均气温28.3℃。每年5-9月,各月平均温度都在20℃以上。历年年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℃以上,其中最高达38.8℃(1990年8月31日);历年年极端最低气温大都在1.0℃以下,其中最低为-2.1℃(1991年12月29日、1999年12月23日)。[5]
雨量
本县年降雨量的分布,山区多于平地,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,
霜雪
阳朔
气压
1981-2000年,本县年平均气压为997.9百。1987年最高,为999.3百帞,1985年最低,为996.4百帞。月平均最高气压出现在12月和1月,为1007.1百帞和1006.5百帞,月平均最低气压出现在7月,为988.7百帞。
风
本县季风明显,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,且风向季节变化明显,1-3月受冬季风影响,盛行西北风,6-8月受夏季风影响,东南风较多,4-5月和9-10月上半月,为冬夏季风过渡季节,风向常呈南北交替状态。1981-2000年,年平均风速为1.2米/秒,1-2月为1.3米/秒,其余各月均为1.0-1.2米/秒。瞬时风力一般在3级以下,最高达12级,但出现机率小。每年夏季均有大风出现,阵风风速达20米/秒。
日照
1981-2000年,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429.7小时,日照百分率为33%,但日照季节变化较大,1-4月多年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70小时以下,特别是2、3月,平均日照时数只有43小时左右。5月份日照开始明显增多,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100小时以上,8月最多,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04.4小时,最多的8月与最少的2月平均之差达164.0小时。
本县年降雨量的分布,山区多于平地,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,
阳朔县
东北、西部山区在1700毫米以上,东南部在1500毫米以下,其它地区为1600毫米左右。历年平均降雨量(1981-2000年)为1560.0毫米,最多年份1994年达2001.9毫米,最少年份1988年达1074.0毫米。每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月-8月,占全年降雨量的70%左右,而9月至次年2月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3%-27%。月降雨量的分布很不均匀,最多为5月,月平均降雨量289.5毫米,占全年的18.5%,其次为6月,月平均降雨量为227.7毫米,占全年的14.6%。雨量最少是11月和12月,分别为58.4毫米和35.7毫米,各占全年的2%-4%。由于降雨年际、月际变化大,时空分布不均,水、旱灾害频繁,内涝最多的是葡萄镇。霜雪
阳朔
阳朔县
平均初霜日为12月11日,平均终霜日为1月23日。霜期平均43天左右,每年无霜期平均310天以上。年均初雪日为1月25日,平均终雪日为2月8日,雪期平均日数为16天,80%的年份没有积雪。气压
1981-2000年,本县年平均气压为997.9百。1987年最高,为999.3百帞,1985年最低,为996.4百帞。月平均最高气压出现在12月和1月,为1007.1百帞和1006.5百帞,月平均最低气压出现在7月,为988.7百帞。
风
本县季风明显,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,且风向季节变化明显,1-3月受冬季风影响,盛行西北风,6-8月受夏季风影响,东南风较多,4-5月和9-10月上半月,为冬夏季风过渡季节,风向常呈南北交替状态。1981-2000年,年平均风速为1.2米/秒,1-2月为1.3米/秒,其余各月均为1.0-1.2米/秒。瞬时风力一般在3级以下,最高达12级,但出现机率小。每年夏季均有大风出现,阵风风速达20米/秒。
日照
1981-2000年,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429.7小时,日照百分率为33%,但日照季节变化较大,1-4月多年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70小时以下,特别是2、3月,平均日照时数只有43小时左右。5月份日照开始明显增多,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100小时以上,8月最多,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04.4小时,最多的8月与最少的2月平均之差达164.0小时。
阳朔县资源
阳朔县土壤资源
阳朔县
据县农业区划办提供的资料,1993年进行土地资源勘察,全县土地总面积14.2848万公顷(214.26万亩),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积10.5226万公顷(157.84万亩)。在可利用土地面积中,耕地面积2.0113万公顷(30.17万亩),园地面积7400公顷(11.10万亩),有林面积3.5793万公顷(53.69万亩),已养殖的水面面积680公顷(1.02万亩),荒山荒水荒滩荒地面积1.4533万公顷(21.8万亩)。荒山荒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侧山地及中部丘陵地带,海拔不高,坡度不大,便于开发利用。
根据土壤普查表明,本县土壤种类多,共有125个土种,耕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,有机质含量较高,有机质含量在2.5-4%之间,酸碱度适中ph值在6.5-7.5之间,质地多属壤土和沙壤土,沙土和粘土面积小,耕层厚度多在12-18厘米之间。这些土壤,耕性良好,宜种宜肥性广,作物高产稳产。
阳朔县矿产资源
至2002年末,已发现的矿藏资源,金属矿有铅、锌、铜、铁、锰、铝土,非金属矿有重晶石、大理石、石灰石等。铅、锌矿主要分布在兴坪镇的老厂、咸水、钟家、大源林场的宝峰山一带,储量60万吨左右。铜矿分布在金宝乡的大苏、小苏、三岔、徒厂河以及兴坪镇的老厂一带,储量约1.4万吨。铁矿主要分布在杨堤的下龙、高田的沙子溪、金宝的大桥一带,储量30余万吨。锰矿分布在福利青鸟一带,储量30万吨左右。汞矿分布在高田安定一带。铝土矿分布在杨堤的下龙、土岭一带,储量8万吨左右。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兴坪的水洛、白沙的枫木坳、福利的屏山等地。重晶石分布在阳朔镇的樟桂和金宝的青龙口一带。石灰石等遍布全县。
阳朔县水资源
全县有水资源21.33亿立方米,其中地表水14.5亿立方米,地下水6.82亿立方米。农业用水0.9亿立方米,人畜饮用和工矿企业用水0.16亿立方米,总用量1.07亿立方米,仅为5.02%,尚有95%未利用上。福利镇矮山有温泉1处,水温29.8℃-31.8℃,水流量每秒2.5-2.68升,尚未开发。
理论蕴藏量8.38万千瓦,可开发的4.02万千瓦,至2002年已开发0.364万千瓦。
全县主要河流17条,总长243.78公里,总集雨面积1294.97平方公里,共约有地表水13.23亿立方米。
漓江是阳朔最大的河流,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的老山界南侧,海拔1732米。主流乌龟江,南流中西接龙塘江,东纳黑峒江。三江汇合后称大峒河,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、川江汇合称大溶江,大溶江流至榕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。漓江流至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,全长164公里,平乐镇以下称桂江。
漓江阳朔段北自雁山区草坪乡冠岩入境,南至普益乡马草坪出境,县境内流长69公里,河谷深切400米,有大小滩38个。
漓江两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峰林地貌,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。1978年前,漓江是阳朔最主要的水路运输航道。改革开放后,已成为旅游航道,每天均有数百艘机动船只载数千名游客从桂林航行观景至阳朔。
地表水的分布,山区比平原丰富,流域面积大的还有金宝河、遇龙河、乌龟河、大源河,分别为176.215平方公里、158.476平方公里、133.984平方公里、129.233平方公里。年径流量:金宝河1.839亿立方米,遇龙河1.610亿立方米,乌龟河1.571亿立方米,大源河1.234亿立方米。2002年,遇龙河已开发成为旅游者漂流胜地。
阳朔县地下水储量约68176立方米,可采量丰富。分布情况是:兴坪镇西塘地下河流至冠岩注入漓江长达10多公里,沿岸地下水深埋10多米,水量较丰富;白沙镇佛岩地下河出口流量500立方米、笔架山地下河出口流量300立方米;高田镇龙门下降泉流量123.8立方米、平塘下降泉流量52立方米;葡萄镇翠屏地下河出口流量50.9立方米、大坪阳公山下降泉流量50立方米。全县50米以下地下河共有26处,其特点是:含水层埋藏较深,厚度也大,可利用灌溉农田。
理论蕴藏量8.38万千瓦,可开发的4.02万千瓦,至2002年已开发0.364万千瓦。
全县主要河流17条,总长243.78公里,总集雨面积1294.97平方公里,共约有地表水13.23亿立方米。
漓江是阳朔最大的河流,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的老山界南侧,海拔1732米。主流乌龟江,南流中西接龙塘江,东纳黑峒江。三江汇合后称大峒河,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、川江汇合称大溶江,大溶江流至榕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。漓江流至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,全长164公里,平乐镇以下称桂江。
漓江阳朔段北自雁山区草坪乡冠岩入境,南至普益乡马草坪出境,县境内流长69公里,河谷深切400米,有大小滩38个。
漓江两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峰林地貌,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。1978年前,漓江是阳朔最主要的水路运输航道。改革开放后,已成为旅游航道,每天均有数百艘机动船只载数千名游客从桂林航行观景至阳朔。
地表水的分布,山区比平原丰富,流域面积大的还有金宝河、遇龙河、乌龟河、大源河,分别为176.215平方公里、158.476平方公里、133.984平方公里、129.233平方公里。年径流量:金宝河1.839亿立方米,遇龙河1.610亿立方米,乌龟河1.571亿立方米,大源河1.234亿立方米。2002年,遇龙河已开发成为旅游者漂流胜地。
阳朔县地下水储量约68176立方米,可采量丰富。分布情况是:兴坪镇西塘地下河流至冠岩注入漓江长达10多公里,沿岸地下水深埋10多米,水量较丰富;白沙镇佛岩地下河出口流量500立方米、笔架山地下河出口流量300立方米;高田镇龙门下降泉流量123.8立方米、平塘下降泉流量52立方米;葡萄镇翠屏地下河出口流量50.9立方米、大坪阳公山下降泉流量50立方米。全县50米以下地下河共有26处,其特点是:含水层埋藏较深,厚度也大,可利用灌溉农田。
阳朔县动植物资源
主要动植物有170多种。
其中鱼类110种,两栖类7种,爬行类17种,鸟类21种,哺乳类18种。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、果子狸、原鸡、蛤蚧、麝等。
植物主要有菌类、地衣类、蕨类、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。其中较珍稀的灵香草、青天葵、月月桂、古巨榕、黄兰花、观光木、鸡屎杨梅、竹柏、长枝油杉等。用材林以松、杉、毛竹为主,经济林以油茶、油桐为主,水果以沙田柚、柑橙、金桔、柿子、板栗为主,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,油料作物以花生、芝麻、油茶为主,经济作物以甘蔗、青麻、槟榔芋为主。
其中鱼类110种,两栖类7种,爬行类17种,鸟类21种,哺乳类18种。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、果子狸、原鸡、蛤蚧、麝等。
植物主要有菌类、地衣类、蕨类、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。其中较珍稀的灵香草、青天葵、月月桂、古巨榕、黄兰花、观光木、鸡屎杨梅、竹柏、长枝油杉等。用材林以松、杉、毛竹为主,经济林以油茶、油桐为主,水果以沙田柚、柑橙、金桔、柿子、板栗为主,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,油料作物以花生、芝麻、油茶为主,经济作物以甘蔗、青麻、槟榔芋为主。
阳朔县旅游资源
阳朔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。自然景观主要是山、水、岩洞、古榕等;人文景观主要是亭、台、楼、阁、石刻等。
全县可供观赏的大小山峰数百座,一条十分诱人的漓江河,30多个岩洞,10多处楼台亭阁,近百处石刻,一株令人流连忘返的千年。分5大景区、150余处景点。1986-2002年,新开发的著名景点有莲花洞、碧莲洞、聚龙潭、世外桃源、水上公园、滨江公园、蝴蝶泉、遇龙河、田家河等。
全县可供观赏的大小山峰数百座,一条十分诱人的漓江河,30多个岩洞,10多处楼台亭阁,近百处石刻,一株令人流连忘返的千年。分5大景区、150余处景点。1986-2002年,新开发的著名景点有莲花洞、碧莲洞、聚龙潭、世外桃源、水上公园、滨江公园、蝴蝶泉、遇龙河、田家河等。
阳朔县经济
阳朔县农业
阳朔农业发展
农业是阳朔县国民经济的基础。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12835万元,农业总产值6562万元,占51.13%。农业不仅为27万人民提供粮食,而且为85%的轻工业企业提供原料(其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94.3%),为85%的出口商品提供货源,直接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24.8%,工业品69%销往农村市场。农作物以粮食为主。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。1985年早、中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61%。粮食产量中,稻谷占96%。其次是苎麻、黄(红)麻、花生、芝麻、糖蔗等经济作物,种植6.3万余亩,占耕地面积21%。
民国26年(1937年)全县粮食总产量3304万公斤。民国34年日军入侵,兵荒马乱,荒芜,粮食总产量只有730万公斤,平均每人有粮60公斤。1949年粮食总产量3123万公斤,人均产粮255公斤,人均有粮229.5公斤,人均产值155元。
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中,粮食总产量每年平均递增3.3%,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.1%。
1985年亩产、总产和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39.18%、21.75%和35.1%。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都递增5.2%。农业商品产值(按现行价计算)总计3359万元,商品率37.52%。其中农业(种植业)1605万元,商品率28.47%,林业177万元,商品率47.44%;牧业1228万元,商品率72.20%;副业273万元,商品率25.61%;渔业76万元,商品率43.44%。[6]
阳朔县工业
建国前,阳朔县只有手工业,凭借简陋的工场和简单的工具从事生产。主要有纺织、缝纫、弹花、印染、制糖、酿酒、榨油、铁器、木器、竹器、陶器、金银器、造纸、印刷、制革、制笔、草编、建筑、修理、雕刻、榨米粉、做面条、磨豆腐等行业。产品主要在县内市场销售。唐代麻织桂布是主要贡品。豆腐乳远销香港、澳门等地。食油每年出口约350吨,销往梧州等地。黄片糖年产约15吨,部分销往荔浦、平乐、桂林。粗纸年产约50吨,少量销往平乐、荔浦、桂林等地。民国38年(1949年),全县工业总产值62.48万元。
建国初期,由于手工业劳动力向农业转移,生产下降,总产值从1950年的66.99万元减少到1952年的58.4万元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,工商业者、小商、小贩65人组成白沙酒厂、永光油厂、群生染厂3家公私合营工业。小手工业者组成铁木、车缝、纺织、棕麻、豆腐、综合等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0个,社员887人;生产合作组12个,114人;供销生产合作社1个,20人,占从业人数的95.4%。水上船民组成造船和修理组1个。至此,城镇手工业生产纳入集体生产的轨道,私有制手工业几乎全部消亡。
1958年至1978年,凡私自加工、出售产品者,被视为“野马副业”、“资本主义尾巴”而遭到大批、大刹。1979年后,允许个体经营、联户经营和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,粮油加工、被服加工、食品饮料、机械修理、竹木陶器、工艺美术、化工建材、印刷、五金、采矿等个体手工业和工业企业相继出现。1982年40户75人,1985年发展到244户504人,产值154万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.6%。
1958年始办公社工业。70年代兴办“五小工业”,集体工业逐步发展为农具、木器、五金、修理、被服、化工、建材、工艺美术、陶器、机电、食品、编织等小型工业企业。
1985年,全县集体工业包括县属二轻工业、供销社办工业、街道办工业、乡(镇)办工业共57家,产值592万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.59%。其中二轻工业企业占集体工业总产值的35.6%,供销社办工业企业占8.4%,街道工业企业占29.9%,乡(镇)办工业企业占26%。
1952年创建的阳朔火电厂和酱料厂,1953年兴办的粮食加工厂和1956年开办的糖果厂,为阳朔县第一批国营工业企业。1957年产值85.97万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.38%。
1958年至1960年,县财政投资105.61万元,开办农械厂、印刷厂、炸药厂、白沙化工厂、造纸厂、炼铁厂、砖瓦厂、水泥厂、竹器厂、陶器厂、棉纺厂、肉精厂、铅锌矿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,同时把公私合营的酒厂、油厂、染厂和集体所有制的阳朔镇车缝社(被服厂)、建筑工程队过渡到全民所有制。1959年国营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345.9%。1961年调整时,除农械厂、印刷厂、酒厂、铅锌矿外,其余相继下马。被服广、建筑工程队退还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办。1962年国营工业总产值比1959年下降59.4%。
1966年至1976年,先后兴办糖厂、化工厂、炸药厂、农药厂、水泥构件预制厂、肥皂厂、耐火材料厂、汽车修配厂、木器厂、罐头厂、香料厂、磷肥厂、自来水厂、大理石厂。1977年国营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428.4%。
1979年后,根据原料、资金、技术、产品质量、销路、亏损和污染等情况,对原有工业企业实行关、停、并、转。“”期间办的工厂60%被迫关闭。铅锌矿、化工厂、农药厂因废水污染农田和漓江而停办。水泥构件预制厂、肥皂厂、耐火材料厂、汽车修配厂、木器厂因产品质量低劣、经济效益差而下马。国营工业总产值1980年比1978年下降12.67%。
1985年,全县共有国营工业企业31家,总产值1996万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.79%。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6家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.4%,占国营工业产值的78.86%;上交税利总额204万元,比1978年增长32.46%;全员劳动生产率11398元,比1978年增长83.81%。[7]
阳朔县交通
阳朔县交通地图
阳朔县城距桂林市仅65公里,有二级公路相连,南至柳州、南宁、,东南可达梧州、广州,阳朔至广州的二级公路全线贯通,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车,在阳朔境内留有葡萄、白沙、高田三个出入口,沿高速公路可以直达桂林城北、漓江景区。水路运输上至桂林,下达、梧州、广州,可常年通航,县内有码头5座;铁路运输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国各地,桂林市铁路北接京广复线,南连黔桂、桂柳动脉,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。
民航可依托与国内、国际大中城市相通,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现已开通50多条,可直航北京、广州、上海等城市,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,从广州乘飞机至桂林只要45分钟,方便快捷。铁路方面,已建成贵广铁路通过阳朔县并设站。
阳朔县文物古迹
新石器时代遗址
1960年,桂林市张益桂等在高田大坝岩、叫化岩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陶沙片、石器、螺壳化石等。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队和县文物管理所开展文物普查,发现扶龙村塘后山洞、葡萄乡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片、打制石器、动物骨骼化石、螺壳、蚌壳化石堆积层。
古城墙址
熙平县城遗址位于狮子嵅内,建予吴甘露元年(265年),废于南朝梁代,前后共200多年。古城遗址群峰环绕,如天然城墙。遗址中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墙基仍依稀可见。“老屋宅”、“跑马道”的名称也还在群众中流传。
归义县城遗址位于白沙镇新寨村旁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遗址为正方形,有东、南、西3门。城墙为土筑,现存高约3米,厚约6米,周长约800米。城内除东北角有2户人家和1个小果园外,其它开辟为农田,面积30余亩。
古乐州城遗址在福利双桥村南漓江边数十亩稻田之处。置于唐武德四年(621年)。城南为白面山,北为双桥树,西北临马头江。城墙土筑,除东西两段崩塌外,其余较完整,开东、西、北3门,城墙厚6米,高约5米,周围长700米。古城北郊,现留存有有凿马槽10余个。传为当时的马棚。
古城墙
元至正七年(1347年)始筑阳朔城垣,开四门。明、清两代继续增高完善东、西,南、北城墙。民国拆城墙以筑碉堡,至解放前夕,东城墙保全,南城墙基本完好,西城墙仅存一小段。当时县城东西约500米,南北约900米,居民不满300户。建国后,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,使城区扩大数倍,面貌焕然一新。东城墙予1979年拆除,辟为旅游停车场和滨江大道,现保存和一小段城墙,青阳门照原样东移8米,城门上用钢筋水泥结构改建帜江楼。[8]
阳朔县民间艺术
阳朔县戏剧
社日
歌乐、斋醮,是阳朔县民间最初出现的表演艺术。清康熙年间起,相继建成福利行宫戏台、兴坪武圣宫戏台、高田关帝庙戏台、县城江两会馆等24个戏台,戏曲演出颇为活跃。阳朔县桂剧
清咸丰六年(1856年),龙潭徐大德创办“宝华群英桂剧科班”,后人称“宝字科班”,阳朔始有正式班社。清末民初,阳朔、白沙、福利、兴坪、高田等圩镇出现“玩字班”。民国21年白沙增办“瑞英乐科班”(称瑞字科班),26年县城在江西会馆成立“寿阳剧院”。两个戏班分别在阳朔县和桂林附近各县巡回演出10多年,33年至34年因日军入侵而散班。同时,各圩镇、农村的桂剧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动,桂剧有了发展。
建国后,1953年各区相继成立业余文工团,原有桂剧班子上演桂居4传统剧目,文化部门搜集整理传统剧目,桂剧有了新生。1957年后因演现代戏,桂剧上演不多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传统戏剧被认为是“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”占领舞台,桂剧绝迹。1976年,业余桂剧团队恢复活动,至1985年有白沙、福利、兴坪、高田等地组织了13个业余桂剧团,其中白沙、福利两镇桂剧团为半工(农)半艺桂剧团。
1969年,成立阳朔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(后简称文艺队),属文教局领导,1979年后以演桂剧为主。县文化局开办文艺小小班两期,共30多人,培训小演员充实了文艺队。1982年参加桂林市戏剧展览周演出桂剧《包公牵驴》,获创作、演出三等奖。1985年,县文艺队共有队员44人,演员、乐队、编导、舞台美术力量较齐全,演出桂剧剧目有《》、《》、《》、《》、《郑小姣》、《花王之女》、《徐九经升官记》等20多个。
阳朔县彩调
彩调又称“”、“调子”,是阳朔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,流行于各乡村。民国4年至25年间县境彩调已是兴盛时期,稍大村庄都有彩调班子。较有名的师傅有高田的徐老友、城关的莫乃乃等人。24年高田富绢村开办的“景发达科班”(称景字科班),是较正规的科班,学艺一年,生、旦、净、丑齐备。其他彩调班子,多是冬季或农闲排练,春节期间演出。25年后,县政府借口彩调是伤风败俗的“淫调”,曾下令禁演。
建国后,彩调获得新生。1951年至1956年,白沙兆村源、高田富绢村陆续开办多期彩调科班,其他村庄的业余彩调队也先后成立,至1958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112个,并掀起演唱彩调剧《刘三姐》热潮。
1959年,成立阳朔县文工团,成员30人,演出剧目《拾玉镯》、《龙女与汉鹏》、《刘三姐》、《三月三》等。1960年文工团下放(解散)。
1965年8月,成立阳朔县农村文艺宣传队,有15人,属县文化科领导。经桂林地区彩调训练班培训,学习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推荐的《打铜锣》、《补锅》等一批剧目,回县后深入农村山区巡回演出,传播现代彩调剧。从此,全县各业余彩调队纷纷排演现代小戏。1966年底,因“文化大革命”动乱,县文艺队和业余文艺队停止演出。1976年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彩调又枯木逢春。次年,县文化馆举办4期训练班,举行会演、调演各1次,召开全县第二次老艺人座谈会。1979年,桂林地区在阳朔县举行地区业余文艺会演,阳朔县创作的现代彩调剧《考嫂子》等节目参加演出,业余演员廖艳兰、朱贵凤获优秀演员奖。1980年召开第三次全县老艺人座谈会,县文化馆组织19人的演出辅导队到农村巡回辅导,全县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153个,队员4300多人,春节共演出375场,观众达16.0万人次。1981年、1982年,县文化局组织代表队参加桂林市曲艺会演和戏剧展览周,彩调《莲池会》获创作、演出二等奖,《打猫赔兔》获三等奖。《莲池会》演员王福荣获演员新秀奖。 1985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84个,坚持业余、自愿、小型、多样的原则,农闲排练,节日演出,活跃农村文化生活。
阳朔县话剧
《凤凰城》
民国15年,县政府请上海启明新剧社在县城同乐戏院表演白话剧(文明戏),时间约3个月。同年暑假,中共桂林县支部派一个话剧团到阳朔县城,在粤东会馆演出《刘姑的处境》、《残年》等反封建长短话剧10余个,连演10天。从此,每逢纪念日各区小学便排演一些短小话剧,到桂林读书的学生也回县演出。1939年7月以后,在共产党员教师组织下,阳朔国民中学师生在县城广场演出话剧《》、《桂花姑娘》、《》、《》等剧目。1942年,由县长组织演出《》。 1944年、1945年,兴坪战时青年服务队和临阳联队,在游击区演出《农村曲》、《军民进行曲》、《青纱帐》等。1947年,碧莲表证中心校的教师和桂林师范实习生,演出大型新编历史话剧《林冲夜奔》和木偶剧《一个铜钱》。福利中心校师生演出历史剧《天国遗恨》。建国后,县、区、学校文艺队曾演出《三代仇》、《》、《风华正茂》、《满意不满意》、《于无声处》、《一丝不苟》等话剧。
阳朔县歌舞剧
建国后,在舞台上演出的有《》、《》、《》、《小二黑结婚》、《九件衣》等。《蚌壳舞》曾参加自治区会演。1958年,桂林地区举行工交、财贸、农业三个系统文艺大会演,阳朔自编的歌剧《李老汉进城》参加演出。1966年,县农村文艺宣传队移植演出歌剧《红松店》、《王杰之歌》等。1975年,县文艺队创作演出七场歌剧《廖长有》和组歌《》。[9]
阳朔县旅游景点
阳朔县莲花岩
据说南斯拉夫喀斯特地区有一岩洞,洞内有八盆酷似莲花盆式的钟乳石,就被列为“世界八大自然奇观之一”。而兴坪莲花岩内却有108盆,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堪称世界顶级奇观。莲花岩距阳朔县城32公里,位于兴坪镇白山底村。地下河可以通数公里之外的漓江。现可供参观的约600米长,最宽处25米、最窄处仅可一人侧身低头而过。洞中、石珠、、石兽、石笋、石门、石窟、比比皆是,美不胜收。最精妙的是里面有108盆石莲,而且都“浮”在水面上,一望无际。
阳朔县山水园
山水园原为碧莲峰东麓濒漓江处一古道,道上不仅风景幽雅,且是观赏周围各景点的最佳处。道旁石壁上有数十处历代石刻,其中有著名的“带”字碑和“桂林山水甲天下,阳朔堪称甲桂林”诗碑等精品。北端有鉴山楼、迎江阁等古建筑。这一带现已辟为“阳朔文化古迹山水园”,2001年荣获国家3a级景点。
阳朔县富里桥
处遇龙河上游,石结构单拱,长30米,宽5米,高10米,筑于明代,距今约500余年历史,造型美观,水中倒影恰似一满月。
阳朔县遇龙桥
处遇龙河中游,阳朔境内规模最大、广西桥梁史上著名的古桥梁建筑,为无浆干砌单拱,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。桥长59.39米,宽5米,高9米。桥体巍峨壮丽,两侧藤蔓累垂,古色古香。
阳朔县大榕树
阳朔大榕树,位于阳朔县的月亮山景区,是一棵千年古树,树围竟有七米多,高达十七米,枝繁叶茂,浓荫蔽天,所盖之地有一百多平方米,是桂林阳朔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。、
阳朔县老寨山
老寨山尽管路途陡峭,依然吸引了不少摄影发烧友奋起攀登。老寨山海拔300余米,虽不高,却有一千一百多个阶梯。见到圆拱山门走上圆拱山门过后,接近顶处会见两架铁梯,顺着铁梯往上就能到达山顶。千万别走错路。在山顶远眺,漓江在山脚下拐了个弯,一艘艘游船穿梭而过,远处山峦叠嶂,分外妖娆。
尤其傍晚时分,对岸那几经沧桑形成的“大河背”数千亩冲积小平原,连绵山峦在夕照中一片微红,微红中透出点点绿意,这便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盛赞的“兴坪夕照”。
尤其傍晚时分,对岸那几经沧桑形成的“大河背”数千亩冲积小平原,连绵山峦在夕照中一片微红,微红中透出点点绿意,这便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盛赞的“兴坪夕照”。
自然地理 , 城镇 , 中国地名